第二十三屆社長
社長專訪:
年度主題:Follow Your Rotary Dream 追求你的扶輪夢想
前言:在訪談中,P. P. Eric總是謙虛地說他對扶輪社沒什麼貢獻,但看到他以最專業完美的精神,在事業、家庭、社團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在在都展現出扶輪人的活力與熱忱。
內文:
走進辦公室,小磁鐵、季刊、高爾夫球袋…等LEXUS的周邊商品便映入眼簾,詢問之後,才知道P. P. Eric從以前就很喜歡LEXUS車款。提到汽車,P. P. Eric的話匣子就開了,雖然自己不玩車也不開車,但他對車子卻有獨到的見解,而且對許多車款如數家珍。或許,P. P. Eric就是這樣的人,既然要了解,就一定要深入,而這反映在他的本行──化學工業上,更是明顯。
小標:細數石化工業的興盛衰敗
P. P. Eric剛從大學畢業時,石油化學正處於起飛的時期,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。化學是P. P. Eric的所學,也是他的專長,從事化工,不管是生產或是行銷,都是他所追求的目標。
談到自己在事業上的發展,P. P. Eric表示,西元一九七三年與一九七九年的世界第一、二次能源危機,他都親身經歷過,在那段時間裡,人人搶購日常生活必需品,「化學」也成為十分優勢的行業,不少人因此獲利;但相對的,危機過後物價再度下跌,也有不少人宣告破產。從這兩次的事件中,他發現,不管作人或作生意,「小心」都是最高原則,「拿到手上的才是你的,掛在帳面上的都不是你的,必須要腳踏實地,千萬不要賺昏了頭。」P. P. Eric說。
兩次能源危機後,隨著台灣經濟起飛,接踵而來的就是環保問題。P. P. Eric表示,「我們公司原本跟日本住友化學協會合作開工廠,但因為台灣環保意識的抬頭,所以後來廠區也逐漸關閉。」由於化學是一個會產生污染的行業,使得這行變得愈來愈難以生存,工廠關的關、遷移的遷移,十年來都沒有人蓋新廠,他便從生產轉至進出口,與日本人打起交道。
不管是能源危機的歷史、台灣化學的變遷、石化影響的國際情勢、乃至軼史趣聞…等,P. P. Eric都侃侃而談,表現出十足的專業度,讓人不禁佩服他的博學多聞。不過,P. P. Eric本人卻十分地不以為然:「每個人的工作範圍有限,因此才需要藉由扶輪社的社友開拓視野、接觸新鮮事物。聽我講感覺我對化學很內行,但其實只是一般常識,對外行人來說卻很了不起。相同地,我在聽律師、醫生社友說話時,也會有一樣的想法。」
小標:加入扶輪三大要件,熱忱、經濟、工作基礎
談到加入扶輪社的收穫,P. P. Eric表示,自己的生活範圍變得比較多元、人面變得更廣,而且只要有什麼事情,大家都會幫忙。「由於扶輪社每位社員的職業都不同,所以比較不會有利害關係或利益糾葛,也不會因為利益而傷了和氣。」P. P. Eric說。雖然近年來相同職業類別加入的成員日漸增加,但他覺得這是將專業細分化,畢竟每個大範圍之下還是有小分項,只要不違背扶輪社的宗旨,能夠認識更多的人、集合更多的熱忱為社會服務,也不失為一件好事。
至於若是有人想要加入扶輪社,P. P. Eric也提出三項重要條件──興趣熱忱、經濟基礎與工作基礎。「要出席才會參與,要參與才會有收穫,因此,我們常常跟新社員強調,參加扶輪社最重要的是參與,不管是例會或是公益活動,都要盡量出席。若是沒有熱忱,恐怕很難支持你完全投入。其次,扶輪社是一個花錢的地方,不要想藉由加入社團而對事業有所助益,因為社員不但不能有金錢來往,一年反而還要在沒有收益的情況下支出十多萬,以現今的社會水準來看,其實是項負擔。『工作基礎』則指的是一定的職位,因為如果沒有辦法自主地掌控支配時間,就沒有辦法完全參與社上活動。」P. P. Eric解釋說。
小標:為善要欲人知,增進大眾對扶輪認知
期許未來,P. P. Eric表示,或許是因為社員比較保守,沒有真正適合的人選便不敢推薦入社,因此社內人數一直停留在四十多人。跟其他扶輪社相比算是比較少的,所以希望未來能夠多多吸收新血,讓整個社團充滿活力。
而針對三十週年的重點工作──公關推展,P. P. Eric則是十分贊同:「二十年前,人們的經濟狀況有限,扶輪社的確有發揮它的社會公益及社會服務功能;但是現在台灣社會已經這麼富裕了,扶輪社卻還是跟以前一樣!其實,有很多做法已是不合時宜。對社會大眾來說,他們並不清楚扶輪社是個什麼性質的社團,也不知道扶輪社做了什麼事,要如何打響名號、讓社會大眾認同,進而有拋磚引玉的效果,就必須要靠公關宣傳的手法。在現在這個社會,為善不能再不欲人知,畢竟我們的經費有限,要做一個引人注意的活動,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。」P. P. Eric解釋。
他並以慈濟為例子,說明公關的重要性。慈濟的汐止共修處就位於P. P. Eric公司隔壁大樓,每天上下班時間都會有志工在電梯進出口跟大家敬禮問好,不但讓大家注意到他們,更對他們在共修處舉辦的展覽有所印象,進而才有可能前往參觀。若只是擺張海報,恐怕沒什麼人會知道,效果當然也不會好。「在這個社會裡,人與人之間的隔閡、疏離太大了,連隔壁鄰居在做什麼都不知道,更何況是社會中的其他角落呢?所以,我們要積極地做公關,並且要自然地表達出來,讓輿論接受並認同我們所做的事情。」P. P. Eric說。
採訪/洪釧瑜 攝影/劉威震